作為現代科學技術的前沿技術,測力傳感器被視為現代信息技術的三大支柱之一,也是國內外公認的最具發展前景的高科技產業。不過,當力傳感器的春天來臨之際,中國公眾看到的似乎依然是外國半導體巨頭的盛宴。業內認為,盡管中國力傳感器市場發展迅速,但國產傳感器技術與國際水平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。這一差距,一方面表現為力傳感器在感知信息方面的滯后,另一方面又表現為智能傳感器本身在網絡方面的技術滯后。
這些差距在中國力傳感器行業。
清華精密儀器系教授董永貴介紹說,中國對力傳感器技術的研究大概是從1980年后才開始的。通過幾年的努力,在力傳感器研究方面取得了相當大的進展。但在產品化方面的技術進步并不理想,很多傳感器技術,其實國內的實驗室研究水平并不差,可惜沒能充分利用,轉化成成熟的產品進入市場。傳感器技術的研究需要較長時間的投入,一個傳感器的研發,要6-8年才能成熟,一般中國企業承受不了這么長的周期,他說。在傳感器研究失敗的高風險環境下,中國企業更難承受失敗。據董永貴此訪日本了解,日本企業所支持的研發項目,許多都是形不成的產品,但企業卻能承受,10項中只要有2-3項能變成產品就可以了。相反地,我們許多企業都準備接受他人已有的東西。董永貴說,這樣的想法很成問題,我們一直希望引進國外現成的,有自己項目的人才。沒有人愿意養魚,只想撈一條魚。
與較大的儀器設備相比,力傳感器在生產線上所需的投資一般都不大,因此比較適合小企業投資。中國在這方面應該占據優勢。但是,如果從其他方面考慮,這也是一種弱點。
該行業的一個特點是,傳感器本身的技術含量很高,但是單個傳感器的價格通常不高。這一特點導致了傳感器雖然具有較高的技術附加值,但單靠傳感器卻難以形成可觀的產值。用董永貴教授的比喻來說,傳感器就像是中藥中的“藥引”,其本身的功能非常重要,但是要達到真正的成熟度,還需要依靠整服的藥物。外國許多傳感器公司一旦在傳感器方面有所突破,就會開發出相關的測量儀器。
并且,在中國專利保護機制下,傳感器企業苦心經營的關鍵技術,往往呈現出一種“訣竅”性質,被抄襲后,很難說清,企業也打不起官司。盡管國內也有MEMS傳感器企業,但都是委托加工,加工企業自己拿來做,加工企業自己拿來做,目前的企業創新體系存在著很大的問題。
2012年,一位國內傳感器領域的前輩在一次會議上說,為什么中國傳感器產業不太好,就是缺少能到國務院來講課的領導人物,這個領域的研發時間長,顯性不足,本身就是微不足道的東西,以幾十年、幾百年前就能發現的物理現象為基礎。
學者指出,這種研究其實是非常艱苦的,比如,石油工業用來測量地震波的一種加速度傳感器,它是基于幾十年前蘇聯提出的原理,但直到蘇聯解體之后,這位專家才將其產品應用到美國。
「越需要厚而薄的頭發,差距就越大」,董永貴認為,目前差距有進一步拉大的趨勢。
國產傳感器在未來5年會有生死線?
近年來,中國傳感產業的整體發展規模不斷擴大,在汽車工業中有很大的應用,其中包括在汽車輪胎上的應用,在安全氣囊上的應用,在底盤系統上的應用,在發動機運行管理系統上的應用,在廢氣與空氣質量控制系統上的應用和需求,在ABS上的應用和需求,在汽車行駛安全系統上的應用和需求,在汽車防盜系統上的應用和需求,在發動機燃燒控制系統上的應用和需求,在汽車定位系統上的應用和需求,在汽車其他系統上的應用和需求。除此之外,中國傳感器還在工業控制、環境保護、設施農業、多媒體圖像處理等領域有了新的應用,并在其他相關傳感器方面取得了新的進展。
中國傳感器產業2014-2018年預測與投資策略研究報告顯示,中國傳感器產業雖然發展迅猛,但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。比如,產業基礎薄弱,產品技術水平落后,科技與生產脫節,產品種類少,企業產品研發能力弱等。而另一方面,國家不斷制定有利于傳感產業發展的戰略和政策,全年整機系統市場發展迅猛,新興技術的不斷推動也成了傳感網絡發展的利器。
目前世界上大約有40個國家從事傳感器的開發和生產工作,研發、生產單位5000多家,產品達20000多種。我國從事傳感器研制、生產和應用的企事業單位有1688家,其中從事MEMS研制、生產的有50多家,但規模較小,應用領域不廣。
從國際市場來看,德國、日本、美國、俄羅斯等老工業國家的企業主宰著傳感器市場,不少廠家已實現了生產規模,有的企業年生產能力達數千萬甚至數億。與之相比,中國傳感器的應用范圍還比較狹窄,更多的應用還停留在基礎應用,如工業測量和控制。基于此,中國傳感器市場的競爭非常激烈。